top of page

延遲滿足(Delay gratification) (上)

Updated: Jun 3, 2019

其中一種最重要的生存技能,但也是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最被忽略的就是延遲滿足(Delay gratification)。



在我的機械人課程中,常發現一個現象,就是很多小朋友對電腦及程式設計也感興趣,但部份只是維持了一段短時期,便開始嚷著要"玩''其他東西,表示發悶了。這情況當然不是只在班中出現,在家中也是十分普遍的。今天,令家長很頭痛的已不是孩子要這個要那個,而是他們"即時"要這個那個。要甚麼都是"立刻"就要,"立刻"就有。當然也有一些小朋友是從開始到結束也很專心,很有耐性。


這個觀察令我想起60年代一個很著名的「棉花糖實驗」(Marshmallow Experiment). 心理學家華特.米歇爾(Walter Mischel)找來一群4歲兒童,一次安排一位兒童進房間,各發給他們一顆棉花糖,並且跟他們說好,如果他們能夠在研究人員離開的15分鐘內,忍住沒吃掉的話,就可以獲得第二顆糖。實驗開始後,有些孩子一口就吃掉棉花糖;有些雖然努力抗拒誘惑,卻仍等不了15分鐘而功敗垂成;還有一些兒童成功忍耐了15分鐘,最後獲得第二顆棉花糖。研究人員追蹤這些學生很多年,,米歇爾發現一個現象,當年那些能抗拒棉花糖誘惑的孩子,不論是學業表現還是考試成績,都比其他等不到第二顆糖的孩子來得好,特別是大學入學測驗(SAT,Scholastic Assessment Test)的平均得分,兩者相差多達210分。不僅如此,懂得克制欲望的孩子長大後,不但較受同儕與老師喜愛、薪水較高,也比較不會有藥物濫用的問題。反之,急著吃掉棉花糖的孩子,無論是於公於私,似乎都比較會惹麻煩。


這個半世紀前的心理學研究在90年代做了一個重覆的實驗,人数更多及比之前涵蓋了更多不同背景的小朋友,但是不能做出相同的結果,研究發現這種延遲滿足能力和他們的社交圈子及成長背景有很大的關係。較貧窮的孩子會不那麼積極地等待第二次棉花糖。原因是對他們來說,日常生活保證較少:今天食品儲藏室裡可能有食物,但明天可能沒有,所以有等待的風險。即使他們的父母承諾購買更多的某種食物,有時這種承諾也會因為經濟上的需要而被打破。與此同時,對於那些來自以父母為主,受過良好教育並賺取更多錢的家庭的孩子,通常更容易延遲滿足:經驗往往告訴他們成年人有資源和財務穩定性來保持儲藏室儲備充足。即使這些孩子沒有延遲滿足,他們也可以相信事情最終都會成功 - 即使他們沒有得到第二個棉花糖,他們也可以指望他們的父母帶他們去買冰淇淋代替。


這實驗有不小爭議性,首先要注意的是,棉花糖實驗是心理學的實驗而不是從教育角度出發。 並且這實驗並不是要証明什麼,反而是要觀察研究小孩子怎樣去選擇及抗拒面前的吸引。況且,一粒棉花糖的決定絕不會改變你的一生。但無可否認,具有延遲滿足能力的人,在社會上更容易獲得成功。


所謂「延遲滿足能力」,就是為了追求更大的目標,獲得更大的享受,可以延緩眼前的利益滿足。延遲滿足的好處不用多說,不是什麼難明的科學。特別在廿一世紀的今天,當很多的所謂"需要"其實不是真正需要,只是慾望的滿足擺了。有句至理名言正正反映這心態"早買早享受,遲買慳幾舊''。延遲滿足簡單來說是學習忍耐,進而訓練堅持,這是個人生重要的生活能力,也是大部份家長也認同。究竟這能力是先天?還是後天可以訓練?如果可以,又怎樣訓練?有家長什至認為只是簡單地延遲對小孩子的一切要求,便可訓練他們延遲滿足能力,是這樣簡單嗎?其實小朋友一早已告訴了我們用什麼方法,只是我們没留意。


從這實驗的紀錄看到,每位小朋友好像都有這種天生的自制能力,當研究員和他們解釋之後大部分也能留心並忍耐一段時期(有一個是在聽解釋時已開始吃了)。他們的忍耐時間不同,但似乎方法上也大至相同。

- 他們先盯著棉花糖,無論是直視,斜視或間中看看也好,眼睛總未離開過棉花糖

- 他們聞聞,或近距離看著棉花糖,開始硏究這糖的香味及颜色

- 以手觸摸,像是要感受它的軟綿綿

- 以口試試,先取很小的一角,放進口裡試試

有一位什至嘗試整個放入口中,但最後又拿出來。最終無論是成功忍耐到底或是吃掉了棉花糖也好,他們都經歴過挣扎,5大感官系統,用了4大。有些坐立不安,又有些在房內跑來跑去,用盡自己的方法去抗拒。


這個心理學上最出名的實驗其實在我們的家庭中每天也在發生。堅持半小時的溫習後可以看電視;忍耐不玩電話5分鐘,可出外玩球;完成午飯後可以玩半小時手機;坐定定15分鐘剪髮之後可以看圖書...等等。另一種極端是索性不滿足他們的要求,以强權壓制,迫令孩子習慣。不知大家是用那一種呢?不過無論是什麼方法,家長也會發現一次給一次難,孩子每次也挑戰你的界線,努力爭取他們的利益,並好像耐性越來越短。我承認,今天要訓練延遲滿足的能力,一㸃也不容易,因為社會發達,物質或資訊的提供是一瞬間。消費型社會的文化是製做你的須求,而不是你真正的須要。所以想做就去做,想買就去買的情況已成為文化。再加上,今天我們想要的東西,是想要就即要,不說遲1個半天,只是遲了幾分鐘,也不能等待了。面對小孩子成長的教育,很不容易,但又不能不面對。方法是有的,接著,我會給一些建議,希望能給各家庭一些幫助及参考。


1. 延遲滿足能力始於幼兒時期的及時滿足

這個正正和我們傳統的做法不同,認為拖延便能訓練他們耐力,延遲滿足。有育兒硏究發現,原來在幼兒特別是嬰兒期,給他們即時回應,長大後更有延遲滿足的能力,因為他們對環境充滿信任,相信自己的需要可以表達,並會被滿足,自然能安心等待那更好的來到。相反,那些常被刻意延遲回應的小朋友,常處於得不到的恐懼中,所以一有好處便急不及待用掉。當然我們要小心知道當小朋友長大了後是滿足小朋友的真正須要,但未必是他提出的須要。(這㸃會稍後再說)


2. 學懂活在當下的幸福


....(待續)



45 views0 comments

Recent Posts

See All
bottom of page